长知识丨破壁古今,读懂盛唐宫廷建筑美学

古代人们追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了

大明宫的建造选址上

大明宫虎踞于 龙首原

所处位置按风水学

被称为 “九五之地”

大明宫坐北朝南,俯视整个唐长安城

利用天然地势、地形修筑宫殿

前朝区占据龙首山的最高端

气运旺盛、紫气东来

显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后寝区引龙首渠水,造太液池

池中有一仙山岛名曰“蓬莱”

古人认为水主金,为财

山主人丁,后辈兴旺

由此可见

大明宫建于此是皇家天象所选

大明宫的 长宽比近似9:5

体现皇室“九五之尊”的地位

大明宫宫内含元殿、宣政殿

及紫宸殿三座殿宇

纵向排列在大明宫的 中轴线上

分别代表了“三朝制度”的

外朝、中朝、内朝

以紫宸门为界

大明宫分为 前朝区与后寝区

前朝区从南向北依次为丹凤门

御道、含元殿、宣政殿等

用于朝贺、即位、宣赦等公共活动

紫宸门以内为后寝区

围绕太液池分布有拾翠殿、蓬莱殿等

满足皇室寝居、娱乐等日常生活需求

唐朝建筑艺术风格逐渐成熟

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

给人庄重、雅致、大方的印象

宫门与窗棂大开

最大限度吸纳阳光

象征盛世君王包容开放的气度张力

朝政正殿恢弘大气

水边廊榭曲折回肠

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

是 兼收并蓄的盛唐气象具化表现

是 东方宫廷的建筑美学巅峰之作

斗拱自战国时期便形成了

但唐宫殿建筑中的 斗拱尤为硕大

一斗生两拱,两个生四个,四个生八个

斗拱就像一把倒置的雨伞

既可以起到加固房屋的作用

又加深屋檐,撑大了建筑面积

鸱吻是房屋屋脊两端的一种装饰物

古人将它置于屋脊的两角镇宅保平安

唐朝建筑的鸱吻不再是完整的兽头

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

简明的线条设计传递出大唐

自信大方的文化表达

盛唐宫殿的雄伟恢弘

寥寥几笔难以道尽

昔日的建筑杰作不复存在

消失的古建是什么样子?

大明宫有多种复原展示

结合唐建筑文化与科技创意

以直观、多样的形式再现大明宫建筑艺术之美

搭建起紫宸殿遗址的主体构架

挑高、放大遗址的空间感

让大家清楚地看到

当时建筑的内部结构

了解到原建筑的整体面貌、结构形式

复原个别具有引导性的单体小建筑

如崇明门遗址、含耀门遗址

崇明门遗址的台基上

刻有对应的年份数字

安然度过的一年石台低

发生重要事件的一年石台高

高低起伏的石台

便是大明宫历史的缩影

不仅在单个遗址处设置微缩模型

还以整个大遗址为展示主体

开辟 室外大型微缩景观展示区

以最直接的视觉冲击

重现唐大明宫的璀璨

为了给大众营造最直观的游览体验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里设置了

多个遗址展示装置

将宫殿复原图的透视关系

与宫殿遗址重合

再现盛唐宫殿建筑的无限魅力

走进御道广场旁的数字文化体验中心

影片《千宫之宫》

用10分钟的 沉浸式观影体验

720度全息影像技术环绕着观众

讲述唐大明宫的“前世今生”

鸱吻、斗拱、方砖、瓦当……

文物的背后

是尘封千余年的辉煌大明宫

3D 投影技术让唐朝近在眼前

大明宫前朝后寝

三朝五门的布置格局

鸱尾、石柱、方砖、瓦当等 文物实体

无一不在展示着

大明宫建筑的巨大体量

考古探索中心将 考古与科技创意手段相融合

展现考古基础上对含元殿和大明宫规划理念

展示出根据考古遗址研究

复原古代建筑的过程

筑土凿石、立柱架梁、琉璃玉瓦……

含元殿是怎么建成的?

宫殿建筑的屋顶都有哪几种?

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能力如何?

各种 有趣的互动装置和创新的展示手段

带大家探索唐大明宫的建筑奥秘

如今的大明宫遗址遵循着

“保护为主,利用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

工作方针

在做好遗址保护基础工作之上

融合文化旅游与科技创意

历史遗迹与现代风貌交相辉映

为市民提供多样的休闲生活选择

为游客创造盛唐文化旅游体验

以文旅项目带动大明宫遗址区发展

献上一场历史与现实的交幻之旅

遗址让城市更美丽

遗址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千宫之宫 大明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